忽然間會問自己, 有時候會覺得事情還沒想清楚以前,就發生了,經過了。 但是,媽媽告訴我,生命就是這樣! 我想,是啊! 現在我又開始想明年的今天、後年的今天, From《紅薔薇》專輯 ELVA的話 |
《紅薔薇》是本人第一張購買的蕭亞軒專輯,也是前期我最愛的一張作品。《紅薔薇》距離上一張專輯相隔約九個月,雖然時間很短,但專輯水準沒有降低,反而十分完整。其實那時的音樂市場算是接近尖峰的末期,有許多當紅歌手一年內都能發兩張專輯,在那樣的情況下,《紅薔薇》可以說是一片專輯海中表現十分亮眼的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這張專輯準備發行的同時,ELVA也宣佈要登上臺北市立體育場的舞台,舉辦第一場售票演唱會「夏日薔薇」,根據維基百科表示是〝新人出道最短時間即站上體育場舞臺暨售票紀錄〞。被雨淋過得薔薇,更顯出他的堅強、勇敢。雖然我沒有去看這場演唱會,但看了《明天》專輯裡附贈的演唱會畫面,也懂那種感動。好像就從這時候開始,薔薇就一直是和ELVA最有關連,也是最常被拿來形容她的花。
談談「薔薇」這首意義重大的歌曲,翻唱自日本女歌手SAKURA的「Oh I…」,是首很成功的翻唱。原唱也藉著ELVA翻唱,在台灣獲得些許知名度。放眼ELVA的歌唱之路走到現在,好像再也沒有唱過像「薔薇」這樣蕩氣迴腸、千迴百轉的大氣情歌了。就像是絕響,但也成就了「薔薇」無堅不摧的經典地位。當鋼琴下第一個音,ELVA唱出第一句歌詞,耳朵就深深地被吸住了,聲音夠渾厚,才能撐得起這首歌,而ELVA表現的非常好。「薔薇」作為首波主打,真的是非常恰當的選擇,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。
比起《蕭亞軒同名專輯》,《紅薔薇》在快歌的比例調高了很多,而且都是非常適合跳舞的歌,雖然在打歌方面還是慢歌多,但很明顯的公司注意到ELVA適合唱快歌的特點。其實我一直很欣賞ELVA的特點是,她在每張專輯都會有新的嘗試,而不是像某些歌手是什麼曲風走紅後,就一直唱類似的東西。聽ELVA的專輯你會聽到,每次她都會有些改變,不會被原本的路線綁住。
來談談這張專輯裡比較特別的歌曲,第一首是鮑比達作曲的「夜」,這首歌同時也是電影《夜奔》的主題曲。我個人非常熱愛這首歌,首先這是ELVA第一次嘗試中國風,我覺得很有味道,也曾經在自己的部落格上介紹這首歌。引用一下當時在網誌上寫的文字。
「我覺得這首歌好聽的另外一個重點在於Elva的歌聲。大家一向都知道Elva最好聽的音域是中低音,而這樣一首充滿古典情懷的歌曲,在這把嗓音之下更襯托出其雋永。聽的出來Elva在歌曲裡放進很多的情感,即使我沒有看過電影,但聽Elva唱出來的歌詞,就可以在腦海中浮現出那樣的畫面,情感就隨著漫漫長夜不斷的延伸,彷彿山脈一樣綿延不絕。」
「夜」的歌詞也出自姚謙之手,寫得婉轉動人「於是在每個思念的夜晚/哀傷編成網/夜從此又黑又漫長」這樣的比喻真的是非常的貼切,Good Job。但我覺得這首歌因為曲風特別,所以排序很重要,不然也是突兀。
另一首特別的歌是「回憶信箋」。有一種很特別的氛圍,很像ELVA就在你的耳邊對著你低聲呢喃,只對著你唱,確實會有種時光倒敘的感覺。感覺之後好像也沒有唱過類似感覺的歌曲了,非常推薦的一首非主打歌曲。
《紅薔薇》在快歌、中板歌曲、慢歌,三者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,
中板性格「雨季中」、「上鉤了」、「回憶信箋」; 慢歌K歌「窗外的天氣」、「夜」、「薔薇」、「給我重新愛你的機會」; 快歌舞動「一個人的精采」、「準備好了沒有」、「電影預告」、「先問你自己」 |
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聽過ELVA的歌,想要入門的話,前期的專輯我會推薦《紅薔薇》。
推薦曲:《紅薔薇》全專輯(Sorry 我選不出來)
文/Waiting 威廷
原文首PO於批踢踢實業坊Elva版,《音樂優女聲》Facebook專頁同步刊登
音樂是主觀的,如果有任何想法,可以留言一起交流討論 要是你也喜歡蕭亞軒,或是認同我對《不解釋親吻》專輯的看法 希望你能夠給我個讚,那會是很大的鼓勵 :D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