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RS01.JPG

  在林貓王的臉書上看到今天是國際唱片行日(Record Store Day),也就是四月的第三個星期六。查了一下發現,這個起源於2008年的節日,其實是鼓勵大家多走進獨立唱片行,國際上有許多歌手曾響應這個活動。但看著這個,我不禁感概起台灣唱片行的消失,無關獨立或連鎖。

  我生長的地方並沒有連鎖唱片行,印象中只有一間在菜市場裡面的小小唱片行(所以也不知道它在何時關門)。但我從來沒在那邊買過CD,也許生活在北部是幸福的,公車搭著過了橋到台北市,就能找到唱片行。那時我最常在士林買CD,通常是夜市裡的大眾唱片跟元元唱片。元元唱片是間北部的連鎖唱片,那時在士林及三重等地都有分店,而大眾更不用多說,就是當時台灣的兩大連鎖通路。

  前陣子翻閱《滾石30:1981—專輯全記錄》一書,裡面寫到兩大連鎖通路的輝煌時期約有120家分店。但你知道現在全省有幾間嗎?根據官方資料只剩六間(大眾2、玫瑰4),令人感到不勝唏噓。其實唱片行開始倒閉也不是這幾年的事情了,2007年就有報導表示玫瑰唱片在三年內關了一半的門市。而剩下的越來越小間,越搬越偏僻。

RS03.JPG

  學生時期非常喜歡逛唱片行,隨手拿起架上新發行的專輯,仔細端詳,看著口袋裡有限的金錢,躊躇不知該買哪一張。又或是找到想買很久的專輯時,那種雀躍的心情。星期五下課時,搭著車直奔台北車站,滿心期待去領專輯。順利到手之後還要去附近其他間查價,或是看看有沒有送海報之類的。相信所有喜歡音樂的人,都有過類似的青春回憶。

  關於唱片行,在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期,歌手們常會在唱片行舉辦小型簽名會來促進銷量。可能會分北中南各一天,台北可能就從基隆或淡水往台北跑,大概一次會辦個三、四場。國、高中時參加過多場唱片行簽名會,還有過同天趕場經驗,連自己都覺得瘋狂。

RS04.JPG

  只是實體唱片的銷量下跌,像是一個逃不掉的惡性循環,唱片行一間間的關、當然這些簽名會也就跟著少了。就連我也甚少去唱片行買專輯了,轉而向方便的網路購物,有時搭配一些促銷活動跟折價券、購物金等等,買起來比唱片行還要便宜。

  去年在金曲音樂節參加了一場數位音樂的論壇講座,Q&A時間有實體唱片的從業人員提問「唱片行的營業額下降受到數位音樂影響多大?」(有點忘了實際問題是什麼,反正就是提到唱片行營業額不好),結果台上的演講者回答:「這部分可能要請博客來替你解答。」在店租節節高漲的情況下,數位通路可說是逆勢成長。雖然有時後價錢比唱片行多一點,可是如果不住在市區的朋友,其實要舟車勞頓去一趟唱片行,不如上網訂購,滿350免運又送到你家巷口超商,何樂而不為。

  儘管如此,有時候還是需要逛唱片行的那種樂趣呀,這就像雖然會去網路書店買書,但還是要有書店的存在,很矛盾(所以現在有時也還是會在書店買書)。這篇雜記真的越寫越雜,不知道是在寫個人感想還是回憶,或是現況觀察。也許只是想要記下一些東西吧,在這個唱片行日。不管數位音樂多麼盛行,我還是會繼續支持喜歡的實體唱片吧。還是喜歡拿在手上,細細觀看專輯設計、翻閱歌詞及製作名單的感覺。

(P.S. 本文中的照片都是我從自己拍的一些歷史照片找到的,四張照片拍的是三間唱片行,其中兩間我確定已經關了,最後一間好像也兇多吉少。

RS02.JPG

文/Waiting威廷

其他雜記:

【雜記】青春的回憶,隨著演唱會逐漸圓滿 

 以上是對唱片行消失的一些雜談,你現在還會去唱片行買東西嗎? 
如果是的話,希望也能夠給我個讚,那會是很大的鼓勵 :D
arrow
arrow

    馬克獅 Wai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